精细化应用与提高适应性

  无论环境监测、还是生态调查、救灾航拍等,无人机在生态绿色领域的运用往往需要突破多变的天气并挂载较为精密的仪器,在们看来,未来如何提高应用的精细化和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性,是无人机进一步推广的关键。

  目前,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使用的无人机以汽油做燃料,冼建标认为,从发展的趋势上来讲,无人机机型会逐渐从以汽油为燃料转变为以电池为动力。“以汽油为燃料的无人机起飞要求至少100米长、6米宽的平整跑道,而每次在灾情严重的灾区进行起飞操控时,找到合适的起飞跑道并不容易。而电池动力无人机在跑道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采用抛掷后操控升空。”

  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工程师金小天认为,无人机只是一个载体,功能的体现要靠它挂载的仪器,目前环境监测用的无人机,挂载重量大多不能超过1公斤,飞行高度在120米以下。

  在逐渐常态化应用之前,无人机的使用成本也是基层政府部门考虑的因素。“不同规格的无人机从几千元到百万元不等,适合挂载的设备也价值不菲,往往要几万到几十万元;另外,无人机操作复杂,需要人员。”高明环保局副局长杜伟斌表示,该局考虑今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有资质的无人机公司来配合该局执法。

  金小天介绍,为了提高无人机的适应能力,他们研发了由无人机、水面无人舰移动平台、红外成像等组成的无人职能环境监察巡护系统,“无人机监测不但可以上天,还可以下河、夜间拍摄,甚至可以把无人机放在无人舰上起飞”。据悉,省环保部门正有意向其购买服务。

  除了增强适应性,无人机不断改良以提高精细化任务的执行力也是趋势。佛山环保局使用的无人机通过搭载红外热成像仪,可以清楚反映夜晚环保设施开启情况及排放情况,计划下一步将在高空烟雾排放方面进行试验,以解决大型工厂的烟囱口排放很难取证的问题。